秦王府女性封爵非常少,只有寥寥数人,没想到她也能是其中的一个。
甘青青有些遗憾的说道“秦王殿下,我研制出毛线。
但这种毛线完全没办法用在织布机上。
我对织布机进行多种改进,都不能适应毛线。
它实在是太粗了,怎么调整织布机,都织不出来好的毛布。
空隙太大,质量也非常差。”
苏河听到甘青青的话,他直接笑了起来。
毛线可不是用来织布,它是用来织毛衣。
甘青青线路思维定势,还没想到织毛衣这个办法。
苏河不懂得织毛衣,但他前世小时候,看到过母亲给他织毛衣。
这个印象极为深刻,照猫画虎,应该能引导女织工织出毛衣。
“明义,你去叫来一些优秀的女织工。
她们要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
苏河又对甘青青说道“有没有之前积攒的毛线,把它们都拿出来。”
甘青青立刻点头说道“秦王殿下,我们为了验证羊毛纺纱机的稳定。
生产了大量的毛线,直到羊毛纺纱机质量稳定,这才通知您到来。
我们仓库中,有大量的毛线,我这就派人去取。”
苏河看着钱明义找来的三十多名女织工。
苏河给她们手中,每个人都发放一团毛线。
他又让工匠,制作出比快子稍长一些的木针。
苏河一边演示他记忆中织毛衣的动作,一边对这些女织工说道
“你们应该亲自动手,或是看到别人编织过草席藤筐。
现在我要求你们,利用手中的工具,把这一团团毛线,支撑衣服或围脖。
谁要是第一个完成,赏赐五百两银币。”
重赏之下必有勇妇,这些女织工眼睛都放光。
五百两银币,那是她们十年的薪水。
这些女织工立刻开始尝试,有苏河的演示,她们会少走一些弯路。
甘青青也拿起一团毛线,按照苏河的演示,开始织了起来。
她失败很多次后,突然想到一种绳结。
她可以通过打结的方式,让毛线一环扣一环连起来。
苏河看到这些女织工,开始尝试织毛衣。
他看了一会儿,就准备离开。
尝试织毛衣,哪怕有他提供的方向,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摸索到正确的技法。
苏河准备离开,等到这些女织工探索到正确技法。
他在过来看第一件毛衣的诞生。
“秦王殿下,你看我这种织法对不对,它是不是秦王殿下想要的东西。”
苏河顺着声音望去,他看到甘青青手中已经出现一块毛线织成的圆盘。
她还不知道怎么控制毛线,让它织成想要的形状。
但甘青青的思路,明显是正确的思路。
苏河惊喜的说道
“就是用这种方法,甘青青做得很对。
你们看一看甘青青的织法,她已经走到正确的道路上。
你们学习她的技法,织出一件毛衣来。”
众多女织工找到正确的方向,她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每个人都交流着各自的经验,很快就织出来一个围脖。
………………………………
苏河看到女织工织出来一个围脖,他就知道织毛衣这项技术的成功,已经不远了。
他让这些女织工,把这项技术教给更多的人。
同时更深入的研究织毛衣技术。
研究出独特的技术,可以注册专利,为她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他带着甘青青研制的羊毛纺纱机,来到机械厂。
让机械厂生产大量的手摇的羊毛纺纱机。
这也是无奈之举,毛纺织业完全退化成了手工业。
羊毛的产地在草原,在汉中设立毛线工厂。
运输成本将会超过羊毛的成本。
这样毛线的生产成本太高,不利于平民化。
只有百姓都买得起毛线,家家户户用毛线开始织衣服。
这样才能促进大量的毛线消费,让草原更加稳固。
黄河水流波动太大,不适合修建水力工厂。
那里只能使用手摇羊毛纺纱机,把收购的羊毛就近转化成毛线。
织毛衣的特殊性,对机器要求很高。
现在他们的技术水平,还弄不出来能织毛衣的机器。
织毛衣只能靠手工完成。
但织毛衣技术简单,只要学习一段时间,很快就能掌握。
华夏地区庞大的毛线需求,也能通过经济影响到草原。
手摇羊毛纺纱机也是无奈之举。
没有适合建厂的河流,蒸汽机也没有研制成功。
想要建造大型工厂,那也有心无力。
第170章 毛纺织(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